相关研究成果目录
2018-04-25 16:27:55
论文名称 | 作者 | 入载刊物名称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论文摘要 | 备注 | |
《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的历史作用》 | 麦英豪 | 《考古》 | 考古杂志社 | 1975年4期 | | 第二作者 | |
《汉代的番禺——广州秦汉考古举要》 | 麦英豪 | 《穗港汉墓出土文物》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 | 1983年 | | | |
《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墓主考》 | 麦英豪 | 《考古与文物》 | 《考古与文物》编辑部 | 1986年5期 | | | |
《地下“文帝”殿,世上越王宫——记南越王墓的发掘》 | 麦英豪 | 《历史文物》月刊, | 台北历史博物馆编 | 1998年5月 | | 台北历史博物馆编 | |
《从南越墓看南越国》 | 麦英豪 | 《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 | 文物出版社 | 1989年3月 | | 第二作者 | |
《西汉南越王墓随葬遗物的诸文化因素》,, | 麦英豪 | 《岭南古越族文化论文集》 | 香港市政局出版 | 1993年11月 | | 香港博物馆编 | |
《岭南文化之光——南越王墓与南越王墓博物馆》, | 麦英豪、林齐华、王文建 | 《历史文物》月刊, | 台北历史博物馆 | 1998年7月 | | | |
《河西壁画墓中所见的农业生产概况》 | 肖亢达 | 《农业考古》 | 文物出版社 | 1985、2 | | | |
《就大型汉代画像石墓的形制论“汉制”——兼谈我国墓葬的发展进程》 | 肖亢达 | 《中原文物》 | 《中原文物》编辑部 | 1985年3期 | | |
《汉代南阳郡与南阳汉画像石墓》 | 肖亢达 | 《汉代画像石研究》 | 文物出版社 | 1987年 | | | |
《“楚国南界越过南岭”说商榷》 | 李龙章 | 《广东社会科学》 | 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 | 1992年3期 | | | |
《“楚国南界越过南岭”质疑——兼谈两广青铜文化的来源》 | 李龙章 | 《广东社会科学》 | 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 | 1994年3期 | | | |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青铜器研究》 | 李龙章 | 《考古学报》 | 考古杂志社 | 1995年3期 | | | |
《西汉南越王墓“越式大铁鼎”考辩》 | 李龙章 | 《考古》 | 考古杂志社 | 2000年1期 | | | |
《南越王墓出土陶器与两广战国秦汉遗存年代序列》, | 李龙章 | 《华南考古》 | 文物出版社 | 2004第一集 | | | |
《南越王墓的人殉——兼论封建社会的人殉问题》 | 吕烈丹 | 《广州文博通讯》 | | 1984年1期 | | | |
《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铜印花凸版》 | 吕烈丹 | 《考古》 | 考古杂志社 | 1989年2期 | | | |
《战国秦汉的绘画铜镜》 | 吕烈丹 | 《广州文博》 | 文物出版社 | 1990年1期 | | | |
《“右夫人”考》 | 吕烈丹 | 《广州文博》 | 文物出版社 | 1990年3期 | | |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建筑正面的艺术效果》 | 林齐华 | 《广州文博》 | 文物出版社 | 1991年3期 | | | |
《反映古代广州海上交通发达的文物、遗址和古迹》, | 林齐华 | 《广州文博通讯》 | | 1983年1期。 | | | |
《象岗南越王墓珍品选录》 | 林齐华、吕烈丹 | 《岭南文史》 |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 | 1987年2期 | | | |
《文物收藏中的若干问题》 | 李林娜 | 《中国博物馆》 | 紫禁城出版社 | 1998年3期 | | | |
陕西碑刻精华部分及总述 | 李林娜 | 《西安碑林全集》 | | | | 全书200卷 | |
《南越王墓综述》 | 李林娜 | 《台湾历史月刊》 | | 1999年10期 | | | |
《太学石经的历史作用》 | 李林娜 | 《中国碑帖与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 | 2001年12月 | | | |
《博物馆开发旅游纪念品效益探析》 | 李林娜 | 《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 | 文物出版社 | 2002年5月 | | | |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与原则》 | 李林娜 | 《中国博物馆》 | 紫禁城出版社 | 2003年8月 | | | |
《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 | 李林娜 | 《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 | 紫禁城出版社 | 2005.9 | | |
《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 李林娜 | 《广州2006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论文集》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06 | | 广州市文化局编,编辑:吴凌云、易西兵、林冠男 | |
《关于番禺》 | 吴凌云 | 《广州文博》 | 文物出版社 | 2001年3期 | | | |
《“秦后”印戳和“苍梧”印戳-----两件反映南越国内部关系的新物证》 | 吴凌云 | 《广东史志》 | 广东史志编辑部 | 1999年3期 | | | |
《南越文物研究三题》 | 吴凌云 | 《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 | 文物出版社 | 2005年 | | | |
《作为政治家的赵佗》 | 吴凌云 | 《史学集刊》 | 吉林大学《史学集刊》编辑部 | 2000年增刊 | | | |
《为了公众的博物馆》 | 吴凌云 | 博物馆与青少年---广州2006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06 | | 广州市文化局编,编辑:吴凌云、易西兵、林冠男 | |
《从“玛雅,我感受,我想象—少儿绘画活动探析博物馆的少儿教育》 | 王芳 | 中国文物报 | 中国文物报社 | 2002年8月 | | | |
《新史学的“视野下移”与博物馆少儿教育功能的开发》 | 王芳 | 博物馆文化的桥梁——广州2005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05年 | | 广州市文化局编,编辑:吴凌云、黄海妍、易西兵 | |
《南越国巫术信仰初探》 | 王芳 | 古都学会论文集 | 中国文物出版社 | 2008年 | | | |
《启发·感受·传承---创建“南越国史”校本课程教育活动概述》 | 王芳 | 博物馆与青少年---广州2006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06年8月 | | 广州市文化局编,编辑:吴凌云、易西兵、林冠男 |
《博济医院第一位女医生---赖玛西》 | 王芳 | 中华医史杂志 | 中华医史杂志社 | 2007年1月,第1期 | | | |
《从南越王墓看西汉南越国的医疗观念》 | 王芳 | 文物春秋 | 文物春秋杂志社 | 2007年第2期 | | | |
《锔钉补瓷技术之中外比较》 | 陈馨 | 文博 | 文博杂志社 | 2008.5 | | | |
《牙结石分析与古代人类食谱研究》 | 崔亚平 | 中国文物报 | 中国文物报社 | 2008.8 | | | |
宗日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 崔亚平 | 第四纪研究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 | | |
辽宁北票喇嘛洞遗址出土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 崔亚平(第二作者) | 人类学学报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 | | |
《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 王文建 | 《文博青年论丛》 | 书目文献出版社 | 1996. | | | |
《独一无二的丝缕玉衣》 | 王文建 | 《历史文物》(台北) | 台湾历史博物馆 | 1999.7 | | | |
《赵眜与龙--从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龙纹玉器谈起》 | 王文建 | 《历史文物》(台北) | 台湾历史博物馆 | 1998.8 | | | |
《台湾历史博物馆工作初窥》 | 王文建 | 《中国博物馆》 | 紫禁城出版社 | 1999.11 | | |
《新世纪博物馆为人民服务之我见》 | 王文建 | 《中国博物馆》 | 紫禁城出版社 | 2000.11 | | | |
《二千年前的南越王陵揭秘》 | 王文建 | 《中华文化画报》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2000.4 | | | |
《论博物馆特展的营销》 | 王文建 | “古老的中国,崭新的博物馆”—国际博物馆与中国遗产保护论坛(北京)论文 | 译林出版社 | 2008.5 | | | |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 | 陈灿强 | 中国文物报 | 中国文物报社 | 2003.12.29 | | | |
《博物馆志愿者研究》 | 林冠男 | 中国博物馆 | 紫禁城出版社 | 2003年1期 | 通过对我国三家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对比国外博物馆的志愿者的研究情况,提出我国发展博物馆志愿者应作的准备工作和具体措施。(本文为硕士毕业论文一部分) | | |
爱心的经营——义工制度在中国大陆地区博物馆中实施的可行性报告 | 林冠男 | 2002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书) | 学苑出版社 | 2004年 | 博物馆志愿者团体的研究、管理现状 | | |
《研究观众·吸引观众·接纳观众》 | 林冠男 | 中国博物馆 | 紫禁城出版社 | 2007年1期 | | | |
《后现代旅游视野下的博物馆经营》 | 唐贞全 | 《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2008年特刊 | 译林出版社 | 2008.11 |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一种不同于现代旅游商业取向的、纯粹是一种个人生命体验的后现代旅游取得了长足发展。后现代旅游模糊了时空的概念,具有明显的体验消费与符号消费特征。本文对这一新的消费背景下的博物馆经营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 |
试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博物馆宣教工作中的运用 | 唐贞全 | 《和谐社会与文博事业》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学术论丛 第四辑 | 岭南美术出版社 | 2006.9 | | 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编 | |
关于博物馆开展观众互动活动的几点思考 | 唐贞全 | 《博物馆与青少年:广州2006年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06年8月 | | 广州市文化局编,编辑:吴凌云、易西兵、林冠男 |
《浅谈博物馆特展儿童活动区的形式设计》 | 王维 | 《广州2006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论文集》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06年8月 | | 广州市文化局编,编辑:吴凌云、易西兵、林冠男 | |
雕龙碑第三期聚落社会结构分析 | 胡在强 | 中国文物报 | 中国文物报社 | 2007年7月6日 | | | |
从考古资料看中国古代的分食制 | 胡在强 | 广东文化艺术论丛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7年7月 | | | |
雕龙碑第三期聚落的经济生活 | 胡在强 | 岭南考古研究 |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2007 | | | |
电子游戏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 叶丹洋 | 《广州2006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论文集》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06年8月 | | 广州市文化局编,编辑:吴凌云、易西兵、林冠男 | |
从考古发现看南越国在岭南地区开发方面的历史地位 | 付文军 | 《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 | 文物出版社 | 2005年4月 | | 第二作者 | |
论社会对博物馆捐赠税收减免的法源 | 付文军 | 《广州2006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论文集》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06年8月 | | 广州市文化局编,编辑:吴凌云、易西兵、林冠男 | |
我为玉狂 | 李郁 | 《文物天地》 | 中国文物报社 | 2003年5月 | | | |
如何在博物馆教育中创造兴趣途径 | 李郁 | 博物馆与青少年---广州2006年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论文集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06年8月 | | 广州市文化局编,编辑:吴凌云、易西兵、林冠男 | |
试论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 李郁 | 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2008年特刊 | 译林出版社 | 2008年 | | |
《苏美尔人的青铜艺术》 | 李秋晨 | 《中外美术简史》 | 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5年3月 | | | |
《罗马艺术》 | 李秋晨 | 《中外美术简史》 | 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5年3月 | | | |
《实验的艺术》 | 李秋晨 | 《中外美术简史》 | 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5年3月 | | | |
博物馆与产品经营 | 李金亮 | 《广州2006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论文集》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06年8月 | | 广州市文化局编,编辑:吴凌云、易西兵、林冠男 | |
《南越王墓的玺印与封泥》 | 肖华 | 《考古发现的南越玺印与陶文》 | 澳门:民政总署 | 2005年5月 | | | |
《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研究》 | 肖华 | 《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 | 文物出版社 | 2005年4月 | | | |
《罕见的六山纹铜镜》 | 肖华 | 《收藏》2005年7月刊 | 收藏杂志社 | 2005年7月 | | | |
《南越王墓出土的金银器》 | 肖华 | 《收藏· 拍卖》2005年10月刊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2005年10月 | | | |
汉代广州的海上交往 | 向晋艳 | 广东民俗 |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 2000(1) | | | |
粤菜风起于南越?——南越国的饮食 | 向晋艳 | 文物天地 | 文物天地杂志社 | 2003.5 | 粤菜中的许多奇特吃法在南越王那里都可以找到:热衷于吃生猛海鲜、烧烤,重视调味汁,吃禾花雀、烤蝉以至“老火靓汤”一个贪吃的国王也许开创了流传百世的饮食文化。 |